“这款豆奶,配料表只有豆粉,外文说明却写着‘俄罗斯豆奶’;那边货架上,国产俄式香肠和进口红肠挤在一个货架上,标签上‘国产’两个字比配料表还小......”日前,在绥芬河市某进口商品超市的进口食品区,市民王女士一边挑拣商品一边吐槽。而这些让消费者犯迷糊的“俄式风味”食品,最近成了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“靶心”。
一个专项行动牵出的“民生之问”
今年5月,绥芬河市人民检察院启动“俄罗斯风味食品法律监督专项活动”,检察官们深入辖区俄罗斯进口食品经销企业展开调查。
随着调查深入,一系列问题逐渐浮出水面:部分商家将国产“俄罗斯风味”食品与进口食品混放,消费者难辨“出身”;“俄罗斯风味”食品预包装外文标识大如“标题党”,汉字反而成了“配角”;更有甚者,用伪造的境外条码“包装”国产商品,把“俄罗斯风味”变成了“进口食品”。
“这些问题的背后,是消费者知情权的受损,是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破坏。”主办检察官翻看着现场拍摄的对比照片,左边是进口食品清晰的“原产国:俄罗斯”标识,右边是国产食品模糊的“俄罗斯风味”字样,“我们不仅要查问题,更要推动综合治理,让‘俄罗斯风味’食品回归真实与诚信。”
一场“圆桌会议”上的“民生共识”
7月25日,绥芬河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建议宣告室里气氛热烈。检察机关邀请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、人民监督员、俄罗斯商品经销企业代表、社会公众代表与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人围坐一桌,桌上摆着的不是文件汇编,而是从超市拍回的问题产品照片和法律依据汇编。
“我在调研中发现,部分‘俄罗斯风味’食品外文标识字体是汉字的三倍大,这明显违反国家标准。”牡丹江市人大代表费鹏帅手持《GB7718-2011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》建议:建立“专区专柜”,让进口食品和国产“俄罗斯风味”食品“各就各位”,同时推行“双标签公示”制度,在商品价签旁增设二维码,扫码即可查验商品条码真伪。
市政协委员王伟伟则关注特殊群体及外地消费者权益:“老年消费者和外地消费者对进口食品认知有限,建议在商超设置‘导购岗’,讲解标识要点。同时建立‘问题食品召回快速通道’,对涉及俄罗斯风味食品的消费纠纷优先处理。”
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张琦现场回应:“针对代表建议,我们将对商户加大‘进口食品条码备案查询系统’的普及使用率。同时,引导消费者扫描商品条码,查询产品生产企业备案信息、原产国认证状态等,让造假者无处遁形。”
一份从“当下改”到“长久立”的"民生答卷"
这场持续3小时的“头脑风暴”,最终凝聚成三点共识:既要“铁腕整治”,开展进口食品经营主体“拉网式”排查,重点整治专区混放、外文标识违规、伪造条码等问题,建立跨区域违法线索24小时移送机制;也要“温情引导”组织经营者培训《反不正当竞争法》《商品条码管理办法》,通过典型案例剖析外文汉字比例、标识备案等规范,强化“合规即竞争力”理念;更要“查问题、防反弹”,推行“日常巡查+随机抽查+投诉快办”监管模式,将俄式食品纳入重点监管清单,定期“回头看”,以“监管长方”筑牢市场秩序防线。
一次宣告会不是“终点”,而是“起点”。检察机关将通过这次“小切口”监督,守护好老百姓“舌尖上的知情权”,更维护好市场公平竞争的土壤。